近日,王府医院心内科接诊了一位特别年轻的患者,患者长期忍受活动后胸闷、站立或运动时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该患者曾在幼年接受过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存在心脏结构异常背景,生命随时面临危险。
入院后经详细检查,患者被确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最低仅34次/分,并伴有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处于心力衰竭B-C期交界地带。这意味着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猝死风险极高,必须尽快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然而,出于对手术费用和疾病认知的局限,患者与家属最初坚决拒绝这一治疗方案。面对阻力,心内科团队没有放弃。程小航副主任医师与主管医生张献献通过多方式沟通化解其顾虑:以“心脏电路故障”生动比喻病情,动画演示起搏器工作原理;协助患者查阅文献《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等专业资料,用科学数据打破认知壁垒;通过人文关怀,分享既往成功案例,强调起搏器对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历经三天的耐心沟通,患者终于放下疑虑,坦然接受手术,并称“医生,我相信你们!”
由于患者年幼接受过先心手术,心脏局部结构扭曲、血管走形异常,加上其年龄为科室目前最小的起搏器植入者,手术难度极高。在张奎俊主任医师指导下,程小航副主任医师与刘江波医生凭借丰富经验,选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腋静脉下静脉入路”的术式,成功将起搏器植入右心室。术中导管室护士长王园园及团队紧密配合,手术顺利完成。当监护仪上再次出现规律心跳,手术室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术后患者心率恢复至60次/分,未再发生黑矇、晕厥等症状。患者感慨道:“以前胸口像压着大石头,现在终于卸下了千斤重担。”
专家解读:隐形杀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内科主任杨学东提醒:
高危信号:若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短暂意识丧失,尤其是体位改变或运动后发作,需及时就医;
技术革新:现代起搏器已实现微型化(重量仅20-30克)、长寿命(10-15年)和生理性起搏,术后可正常生活;
年轻患者警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早期干预可避免不可逆心衰。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不仅展现了心内科的精湛医术,更诠释了“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医者仁心。当科技与人文关怀交汇,即使面对最年轻的心脏,也能奏响生命的强音。
科室介绍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目前设心内科门诊、心内科普通病房、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及导管室。常规开展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如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各类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经验丰富,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进行复杂冠脉介入治疗,开展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钙化病变等高危、疑难冠脉介入治疗,成功应用冠脉旋磨、冲击波球囊治疗冠脉重度钙化病变。开通急性胸痛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手术的绿色通道,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率。
除常规开展心血管领域常见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危重症的诊疗以外,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在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衰病(心力衰竭),心悸(心律失常),眩晕病(高血压),以及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遵循指南诊治的基础上,结合科室中药及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专家介绍
杨学东,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专业博士,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心血管病防治专家组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心血管病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晕厥分会委员,《欧洲心脏杂志》中文版介入治疗专刊青年编委,北京市医疗鉴定专家。
张奎俊,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府医院心内科特聘专家。主要学术兼职及经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秘书、电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程小航,副主任医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电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昌平区心血管介入质控管理中心委员、昌平区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医学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