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小暑(2020年7月6日)来临,其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古之文人墨客亦有“携杖来追柳外凉”之名句,来形容天气炎热,人们追风逐凉的情景。《灵枢·本神》云: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 由此可知,生命虽具有生长壮老已之规律,但可以通过多种养生调护方式,以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外邪的能力,以阴阳调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相结合。一年四季,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又夏季为心所主,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以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契合“春夏养阳”之原则。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现代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中,人们需顺应季节的变化养生调节,以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适宜补益、调和机体形神,加强机体自身免疫力,保证身体健康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1],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总的来说,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估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为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中国心血管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一、适寒温

《养老奉亲书·宴处起居第五》:“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夏季室内以清雅为主,注意通风,现代人夏季贪凉,过度使用空调,易患空调病,常有鼻塞、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头晕目眩、乏力等症状。这主要与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无法及时散热有关。《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无厌于日,……使气得泄”,夏季需要适度排汗,以宣泄人体阳热,以达到气血调和,降温消暑,促进排出浊气之功效,但需注意不要过汗。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易伤及心气,导致心气不足,而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这类人群于我院就诊,查心电图常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或者房颤病史近日加重等情况出现,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西医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二、调饮食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小暑之季,天气炎热,心气耗散而出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饮食差等症状,部分人群会出现“苦夏”。饮食宜以“清热消暑、健脾益气”为主,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可适当辅以酸味或辛香味的食物增进食欲。清淡不等于完全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可少量摄入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等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三、养心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起居有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入夏后,可仿古人“夜卧早起”,即晚入睡,早起床,以顺应自然界变化规律。晚睡早起,睡眠时间较冬季缩短,部分人群会出现困倦,也就是俗称的“夏打盹”。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增加午睡,即“子午觉”,11点到13点进行午睡最佳。

小暑会养生,百病不缠身。以上就是小暑养生小常识介绍,小暑到来,大家记得养生哦。

参考文献

1. 胡盛寿, 杨跃进, 郑哲,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034(003):209-220.

文章丨心血管内科 郑乔仙,程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