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逐步回暖,但寒气依然料峭,早晚还是比较寒冷,乍暖还寒的“倒春寒”时有发生,气温多变,过早减去衣物,人体难以适应。《摄生消息论》中提到:“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如何做到正确的“春捂”?王府医院专家带你了解当下时节养生注意事项。

为什么要“春捂”?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从气温角度讲,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使身体受寒诱发疾病。

“春捂”需要注意些什么?

昼夜温差大,要添衣:春季的气温,那简直是“随机播放”,上午还是风和日丽、阳光和煦,晚上说不定就寒风凛冽了。所以如果温差大于8°C,就要及时添衣,防止着凉。

不要等冷空气来了再添衣:初春时节有时还会有寒潮来袭,冷空气南下导致迅速降温。有的人认为,等冷空气来了再添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医学专家指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的时间、降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其中最典型的感冒、消化不良等病症,往往在冷空气到达前就进入发病高峰。因此,天气预报冷空气来袭之前的24~48小时,就应该开始添衣了!

减衣过程持续1~2周为宜: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增加的衣服就需要减下来了。但要记住,减衣需要一个过程,以1~2周为宜,不要着急一下子减掉,这样反而更容易冻出病。

一个动作判断孩子冷热:根据孩子手脚的冷热来判断,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方式是摸后颈。把手伸进孩子的后颈处,左右摸一下。如果感到温热舒服,说明衣服穿得刚好;如果有些发凉,说明孩子需要加点儿衣服了;如果发烫流汗,则说明孩子穿得过多了。

到底该“捂”哪儿?

春捂不是穿棉袄,包满全身反而容易让身体变得虚弱,捂的位置有重点: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手腕:守全身血脉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腰眼:肾好一切都会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肚脐:启动胎息能延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