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下午,王府医院心血管病外科团队在中心主任与院长助理郑宏教授的带领下再次成功为二位先心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一位3岁的小患者是在王府医院杂交手术室顺利完成,这是王府医院继上次首例多发性房缺(中央型+下腔型)介入治疗创下房缺与动脉导管未闭双封堵器直径最大世界第一之后的又一技术突破。
患儿出院前其家属特别向医生护士们表示感谢并合影留念
众所周知,动脉导管未闭最佳治疗方法是进行不开刀的介入治疗术。一位来自河北的3岁患儿因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耳蜗疾病、反复肺部感染及过敏体质等曾多次到北京几家著名医院求治却每次都无功而返,并建议外科手术。患者家属慕名经朋友找到郑宏教授进行诊治,郑教授仔细对患孩进行了检查,听诊发现患儿杂音不明显,这与患者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大小及左心室增大的程度不相符,而超声检查主动脉弓部显示欠佳,故提议先行MRI或主动脉CTA检查以了解PDA及主动脉弓的情况。在王府医院麻醉科积极配合及放射科张桂青主任亲自安排下,先对患儿进行了CT检查并行薄层扫描,检查图像清晰显示其主动脉弓正常,PDA呈长号角形,主动脉端粗大约7 mm,肺动脉端细小约3mm并呈“之子形”。CTA检查术后患儿出现心动过速,回病房发现有少许皮疹。 鉴于患儿的特殊情况,郑宏教授与病房赵康丽主任讨论并制定了“非造影”条件下的介入治疗方案,即省去传统的主动脉弓降部的心血管造影以避免发生造影剂过敏所造成的危急并发症可能,而仅在透视下完成所有的介入治疗操作。
当天下午3时,郑宏教授带领助手徐新保博士及解强大夫在王府医院杂交手术室为患儿进行了PDA封堵术。郑宏教授首先行右股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很快就将导管送至肺动脉,但在导丝进入降主动脉后,由于PDA肺动脉端的“折曲”及偏细,右心导管反复尝试也无法进入到降主动脉。这时,郑宏教授当机立断穿刺右股动脉,又是一针见血,很快将5F猪尾巴导管送至弓降部,并欲推送抓捕器进行抓捕导丝以建立动静脉轨道,但猪尾巴导管头端又偏细,抓捕器头端无法推出导管。这时郑宏教授又果断地切除猪尾巴的头端,在导丝的引导下送至降主动脉,然后用抓捕器抓住从肺动脉经PDA到降主动脉端的导丝,从而完成动静脉轨道的建立并顺势将右心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再通过加硬导丝将6F输送鞘送过未闭的动脉导管。为了在无造影的情况下明确PDA封堵的位置,郑宏教授利用PDA为长漏斗状的特点,将放开后的抓捕器的头端经PDA动脉端的宽基底段送至PDA的肺动脉端进行位置确定,最后选用一6/4mm的PDA封堵器进行封堵并一气呵成获得成功。
术中麻醉科主任张生锁博士亲自进行麻醉并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律及呼吸变化,王府医院高级顾问—中国麻醉界的泰斗级人物,原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吴新民教授也特地到现场进行指导,放射科袁亚薇技师以及手术室的护士在护士长朱月华的带领下为整个手术进行了井然有序的紧密配合,均为此次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王府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麻醉科团队、影像科团队、手术室与导管室护士团队等的密切配合与积极努力下,终于使患儿避免了开刀手术可能造成的身心两方面的双重创伤。术后患儿安返ICU病房,第二天便能下地活动。今天,患儿家属特地向病房的医生与护士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看到患儿能健康自如地活动,病房的医生护士们感到由衷的自豪并觉得自己的辛劳与付出是值得的,汗水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