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引擎的宏大背景下,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业正悄然进行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10月12日于合肥举行的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新形势下民营医疗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不仅是一次行业聚会,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民营医疗单纯依靠资本驱动、规模扩张的“上半场”已宣告结束,一个以价值创造、内生增长和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的“下半场”,正拉开帷幕。

战略重塑:从“有益补充”到“创新引擎”

在本次峰会的开幕式上,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副会长、医疗专委会主任、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董事长兼院长王广发先生指出,民营医疗在中国国家卫生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昔日聊备一格的“有益补充”,演变为激发行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催化剂”,以及满足民众日益分化、升级的健康需求的“主力军”。

王广发的核心论断是,驱动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力,源于一场需求侧的深刻革命:民众的健康诉求,正从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治愈”,向追求全生命周期生活品质的“福祉”进行不可逆的跃迁。这一跃迁,为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也对其供给侧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他特别强调,行业必须在核心医疗设备、先进疗法等“卡脖子”领域,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实现技术自主,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更与国家整体的卫生安全战略息息相关。

二元护航:政策的“稳定器”与协会的“连接器”

这一战略构想的落地,离不开政策的护航与行业组织的协同。与王广发的顶层思考相呼应,来自监管层与行业协会的声音,为民营医疗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关键的确定性。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秘书长王之光明确了商会作为“桥梁”的独特政治优势。他承诺,将更有效地利用高层对话渠道,推动解决诸如医保结算周期等长期掣肘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为市场主体争取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政策环境。而安徽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郭德春的发言,则代表了地方政府对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他高度肯定了民营医疗的贡献,并清晰地传递出未来的监管导向: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引导并支持社会资本在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领域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布局,从而与公立医疗体系形成功能互补而非零和博弈的健康格局。

路径解析:价值医疗的多元实现范式

如果说顶层设计与政策环境明确了“做什么”,那么一系列来自市场一线的实践则清晰地解答了“怎么做”的问题。本次峰会展示的多元化创新路径,勾勒出行业未来的生动图景。面对人工智能(AI)的颠覆性冲击,杭州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首任院长郑昶的分析,揭示了技术如何重塑医院的运营与生存逻辑。来自平安财险与人保健康的案例,则展示了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正从被动的费用审核者,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者和价值医疗的赋能者转变,这预示着中国医疗支付体系正迈向更加成熟的多元结构。

与此同时,从上海联影医信通的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到合肥瑞康骨科医院的“诊所矩阵”网络化发展模式,再到修正药业等企业对特色专科建设的深度探索,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未来的竞争,将是围绕技术、模式、服务和管理效率的全方位、精细化竞争。

从议程到行动:将峰会共识转化为行业路线图

思想的碰撞最终需要凝聚为行动的共识。在全天密集的议程之后,本次研讨会以一场高效务实的闭门会议“医疗专委会2025年第二次主任办公会”作为收官。由王广发主任亲自主持的这场会议,旨在承接大会精神,将宏观的战略思考迅速转化为专委会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路线图。

会议高效审议了专委会组织架构调整事项,回顾了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成果,并重点审议通过了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作为此次办公会的核心环节,与会领导成员围绕“当前大环境下,民营医疗行业如何抱团取暖,实现协同发展”这一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战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共同的挑战,行业内部必须加强在资源共享、标准共建与集体发声等方面的合作。这标志着,此次峰会不仅是一次理论的探讨,更是一次将行业集体意志付诸实践的启航。

因此,这场在合肥举行的研讨会,远不止是中国民营医疗产业发展逻辑被深度重塑的一个缩影,它更是一个分水岭。在一个愈发复杂和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中,旧地图已无法找到新大陆。未来十年的发展先机,无疑将属于那些能够精准洞察健康消费升级趋势,并以强大的专业内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运营效率,去构筑自身核心护城河的远见者。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星辰大海”,正始于这场回归医疗本质的深刻转型。

以价值为帆,以责任为舵:构建共生共荣的健康新生态——王广发董事长在“新形势下民营医院医疗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业界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与各位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民族未来的核心议题。我们常说,没有全民健康,便没有全面小康。今天,我们齐聚合肥,正是为了将这一宏伟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的战略坐标:深刻认识民营经济的历史使命与价值

回顾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始终是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力量。它不仅是经济活力的源泉、税收贡献的主体和就业的稳定器,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民营力量的崛起,绝非仅仅是公立体系的有益补充,它更是激发行业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催化剂”,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的“主力军”。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从“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国策,到近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形式提供的坚实法治保障,这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更为我们长期的、有信心的投资与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并承担起民营医疗在构建“健康中国”宏大叙事中的历史使命。

新需求的核心导向:精准把握医疗服务从“生存”到“生活”的深刻跃迁

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正在发生一场从“生存”到“生活”的深刻跃迁。它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治病”的范畴,演变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养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高品质健康需求。这种需求是多元化的,涵盖了从基础医疗到尖端科技的各个层面;它也是分层次的,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选择;它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追求在生理康复之外,获得更多的心理慰藉与生命尊严。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正是我们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航标与最大机遇。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主动求变,将发展的重心从过去单纯的规模扩张,彻底转向质量与服务的双重提升。我们不仅要引进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更要创造最温暖的就医体验;不仅要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要抚慰心灵的创伤。这要求我们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新发展的关键路径:以跨界创新与产研深度融合,驱动高质量内生增长

高质量发展,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新思维、新动力与新路径。以教育为例,我们创办的王府学校,正是通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破传统教育藩篱,才实现了教育成果的卓越突破。这种敢于挑战、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完全可以也必须被引入到医疗事业的发展中来。

我们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全力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企业应主动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顶尖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无缝“创新链”。特别是在高端药品、先进疗法、核心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卫生安全与国民健康福祉的战略要求。同时,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既要培养优秀的医学科学家,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夯实护理、康复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基础。

新未来的宏伟格局:勇担社会责任,共建协同共生的健康产业新生态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深刻挑战,但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全国2.6亿的老年人口,催生了“康养”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这不仅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更是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应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的新模式,解决老年人日常用药管理等实际难题,让他们能安享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一个成熟的健康产业,必然是一个多元协同、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国家财政与医保基金,难以完全承载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因此,构建一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私并举的多元化医疗保障与服务体系,是必然选择。民营医疗机构应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更深度地融入国家医保体系,并在统一、透明的行业监管下,与公立医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我们要积极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为之手”同向发力。

各位同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接力跑,我们都是其中的重要一棒。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回报社会的最佳途径。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创新为帆,以责任为舵,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辽阔壮美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