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蓬勃发展。作为该产业链的末端——安宁疗护,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产业成熟度的标尺。为此,2025年9月7日,一场旨在为生命终末期照护树立行业标杆的高规格座谈会,于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举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CNMIA)在此召集核心成员、知名专家及业界领袖,正式启动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意在为这一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领域构建一个规范、专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业新生态。

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非公立医疗力量正系统性地回应社会对于高质量、有尊严的生命终末期服务的迫切需求。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在致辞中精准地剖析了行业现状:非公立医疗虽已占据全国医院总数的七成,服务量却不足两成,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空白。他指出,安宁疗护正是非公立医疗机构填补市场空白、体现差异化价值、回应社会核心关切的战略突破口。因此,专委会的核心使命极为明确:依托协会的权威平台,确立行业标准、构筑人才高地、推动政策完善,引领行业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让高品质、有尊严的生命终末期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及行业领军者,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府医院董事长兼院长王广发先生,为专委会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战略洞见。他精准地指出:“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患者的核心诉求已从单纯的延长生命,转向对痛苦的极致管理和对生命质量的极致追求。安宁疗护正是回应这一根本性转变的答案。”王广发认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缺乏成体系、高水准的跨学科专家团队。他代表王府医院承诺,将充分利用集团横跨医疗与教育两大板块的独特资源优势,全力支持专委会建设,通过深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嫁接国际前沿理念与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这一战略布局的背后,是对未来医疗健康产业格局的深刻洞察。将医疗焦点从“与疾病抗争”转向“与生命和解”,不仅守护了个体尊严,更是对医疗健康产业一次关键的供给侧改革。此举将引导社会资本填补长期以来重治疗、轻康复与临终关怀的服务短板,推动医疗服务链条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体系演进。在一个日益富足的社会,为“善终”支付的意愿与能力正在催生一个潜力巨大的价值市场,而如何对待生命终末期的态度,也最终将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演进高度的标尺。

王府医院的实践,为这一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实的样本。据医院行政副院长王晨女士介绍,自2019年成立安宁疗护病房,次年即获评北京市“首批安宁疗护示范基地”,其探索早已成为行业焦点。究其成功,离不开其作为北京市非公立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三大独特优势:综合实力强,能应对癌症晚期等各类复杂症状;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针灸等疗法在缓解疼痛、恶心等症状上优势独有;民营机制灵活,有利于学科的快速发展与项目完善。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个强大支持网络的构建。据该院老年病科(安宁疗护病房)主任刘寅团队的实践总结,科室的快速成长,首先得益于王广发董事长从开业至今对每一项活动的亲身参与和鼎力支持;其次,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刘端祺教授等前辈专家的悉心指导与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同;此外,一支团结进取的专业团队与坚持了五年多的志愿者队伍,更是服务的基石。正是这种来自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内部团队和社会的四方合力,加上患者家属的口碑相传与《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的深度报道——包括近期热播的纪录片《52岁生日当天我与生命告别》,共同铸就了王府安宁的行业影响力,也为专委会的未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化,安宁疗护无疑将成为健康服务业中最具确定性的增长点之一。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此举,不仅是对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一次精准的前瞻性布局。专委会的成立,必将凝聚起行业的最优资源与集体智慧,为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按下“加速键”,最终为亿万家庭带来深切的慰藉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