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世界肾脏病日,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推进公平的医疗服务和优化的药物治疗实践”。我院内分泌科开展从《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看T2D(2型糖尿病)相关CKD(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新策略的培训活动。要想人人享有肾脏健康,相关专业人员必须专业、敬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此次活动旨在为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护人员对DKD(糖尿病肾病)的识别、治疗和护理能力;并为患者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提升患者防治意识,减少肾脏疾病患病风险。

内分泌科姜颖主任,分别就《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内容、涵盖板块、DK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早期筛查对DKD早防早治的价值、DKD患者的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肾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常被形容为“生命之源”,肾脏过滤血液、排除废物、维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确保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糖尿病肾病不可小觑,可防可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肾病相关知识!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CKD,通常是根据尿白蛋白升高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DKD的临床特征为逐渐进展的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下降,晚期出现严重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肾衰竭透析的人群中一半人是糖尿病引起的,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识别糖尿病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

高血糖: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25%~40%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2型糖尿病患者中,5%的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出现肾损害。高血糖造成的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代谢异常是肾损害的病理基础。

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时常共存,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合理的降压治疗可以延缓DKD患者的发生发展。《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或正常范围内,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延缓其发展。

高血脂:血脂异常是促进CKD 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介导CKD 患者心脑血管病变、肾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升高的血脂成分和异常的脂质组分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糖化低密度脂蛋白可损伤肾小球固有细胞和肾小管间质组织,促使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

高尿酸: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也是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急性肾损伤(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及尿酸性肾石症,并加速CKD的进展。而肾功能下降又使得痛风的发生风险增加。

警惕“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水肿:水肿是DKD患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早期DKD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水肿情况,少数患者在血浆蛋白降低后,会出现轻度水肿。随着病情进展渐进性加重,水肿最常见两个部位:组织疏松的部位比如眼睑、面部水肿;位置低的部位比如下肢水肿。

泡沫尿: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尿液清亮、微黄、无泡沫,但是,如果尿中蛋白和糖含量高的话就会起沫,严重者类似于啤酒花。

尿量变化:DKD患者早期会出现夜尿增多现象,原因是因为肾脏内的最小单位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扩张,而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因为硬化相对狭窄,导致肾血流灌注压加大,尤其是晚上平躺时,肾血流量会增加,身体内大量多余的水分从肾小球排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了夜尿多的表现。

贫血:贫血是中度至晚期CKD(≥3期)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出现脸色苍白、全身乏力时需要考虑贫血。而且贫血的严重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一致。肾脏可以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分泌的促红素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就会出现贫血,称肾性贫血。

其他微血管并发症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肾外并发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DR和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强相关性,建议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时进行DR筛查;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患者在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时,进行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进行相应的肾脏病变检查。

早期筛查是关键

T2DM患者在诊断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 1 次,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避免肾脏不可逆性损害导致透析,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