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午”,又到了一年一度端午节的时间,人们在庆祝即将来临的三天小长假的兴奋之余更加关注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相传,秦军破楚后,爱国诗人屈原不忍故国破灭而投江,楚国百姓哀痛非常,纷纷前往汨罗江边凭吊。因担心江中鱼虾因饥饿咬食屈原身体,便往江中投入米饭等食物;一位老医师又担心蛟龙伤害屈大夫,故倒入黄酒将蛟龙虫兽迷晕以护屈大夫身体,久而久之变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但端午很多习俗与医药有关,如佩香囊,浴兰汤:《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药物沐浴习俗,采用的药物有菖蒲、艾叶等。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上述歌谣中描述了端午节插艾蒿、戴香包的风俗。民间常在端午节时将艾草、菖蒲、桃枝等用红纸束成一束,插或倒悬在门口,因菖蒲的生长季节在春夏、加之叶片酷似宝剑,可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因此被认为可驱邪避灾。而艾叶芳香、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的功效,因此常与菖蒲一起悬于门前,祈求平安顺遂。

在农历端午节的时候,我国民间也有佩戴香囊的传统习俗,人们常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装入香囊中,佩戴于胸前或挂在家中,既是装饰之物,又起防病保健驱虫的作用。民谚云:“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防瘟疫挂香囊,龙船下水喜洋洋。”这种方法自然、健康驱虫不伤身体,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药香囊历史悠久,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实验研究也证实了中药香囊具有抑制细菌、病毒和调节免疫的作用。近年来,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历经千年的香囊也再次流行起来。

中药香囊根据中药配方不同,功效迥异,根据中医理法方药指导配伍,芳香走串中药加一些具有益气活血、镇静安神、止咳化痰、解毒杀虫等中药,可以防治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鼻炎咽炎等,还可以治疗失眠焦虑、预防蚊虫叮咬、提神醒脑。夏季佩戴可芳香化浊、除湿辟秽,预防夏季中暑、感冒、防蚊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不可被遗弃,需弘扬光大,传承保存,造福子孙后代。

“粽子香,香厨房”,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当属粽子了。用新鲜粽叶包裹糯米、配以大枣、红豆沙等馅料,用粽线包裹住上锅蒸熟。刚出锅的粽子香甜软糯,颇受人们喜爱。

美食吸引人但不可过食。粽子大多是糯米制成,黏度高不易消化,会给消化系统造成负担。老人和小孩过量食用会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部不适。此外,一些肉粽和蛋黄粽,因辅料中含有猪肉和咸蛋黄,脂肪和盐类含量较大,多食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胆固醇和血压方面的负担,因此心血管病人不可食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糯米的主料、大枣及红豆沙等含淀粉及糖类物质较多,如不加节制的进食,会进一步损害胰腺的功能,升高血糖。

综上,端午佳节习俗多样、美食诱人,但万事万物都需节制,方能长久,愿大家都能度过一个欢快的端午节。

文:李隽
审核:郭丹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